这是首次由中国人自己研制并投入临床应用的大孔径磁共振介入治疗系统!实现了国产医疗装备的重大突破!
6月16日上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下称“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办公室主办,国家介入医学创新联盟、安徽硕金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首台(套)大孔径磁共振功能创新应用发布暨第五届中国科大新医学·医学影像高峰论坛”在合肥举办。
“该套设备硬件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可以满足临床磁共振介入操作需要。超导介入大孔径磁共振成套设备技术成果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均达到临床软硬件设计要求,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填补了国产高场强介入型磁共振的空白。”
发布会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肖越勇教授代表专家鉴定委员会,宣布了“磁共振引导微创治疗系统”的临床鉴定结果。同时,“大孔径磁共振引导下精准介入治疗中心”正式揭牌。
这是首次由中国人自己研制并投入临床应用的大孔径磁共振介入治疗系统!实现了国产医疗装备的重大突破!
传统磁共振设备多用于诊断检查 磁共振介入治疗发展面临难点
作为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磁共振与X线、CT等影像引导手段相比,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并且没有气体和骨骼伪影,任意角度成像,可以精准判断坏死范围,也是目前唯一可以无创定量测量人体内部组织温度的影像技术。
多数人了解的磁共振,停留在磁共振成像这类用于医学检查的成像设备。那么,其是否可以用于治疗呢?
磁共振介入治疗,对治疗设备的磁兼容性以及医生手术操作空间等都有更高要求,这也是磁共振介入系统研发面临的重点难点。且目前我国相关磁共振介入设备基本依赖进口且价格昂贵,相关介入技术普及相对较困难。
孔径增大15% 机身缩短30% 磁共振界“白胖子”横空出世
“磁共振引导微创治疗系统”设备,孔径从以往磁共振设备的60-70厘米,扩大至81厘米,为目前全球最大,其机身则缩短了30%。因为身形特殊、威力却不小,因此也被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亲切地称为“白胖子”。
这样的独特设计,是为了留下更充足的手术空间、方便医生介入治疗操作、更好地为患者治病。另外,和“白胖子”配套的所有操作治疗的设备、耗材都是磁兼容性,也就是说,所有的检查治疗都不怕磁场的吸引。这也是“白胖子”研发的重点难点。
别看“白胖子”称呼亲切可爱,在守护人类生命健康,担负引导介入微创手术使命上,它当仁不让,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也是一次医疗装备的重大突破。其面向社会正式发布,代表着介入工作和磁共振成像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安徽在高端医疗装备科研生产与医学应用领域取得的阶段性重大突破。
“在介入治疗上,该设备不仅避免了对医护人员的伤害,同时也减少了对患者的伤害。避开有害环境,让患者和医护人员能够在更健康的条件下去工作,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进步。”发布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院长徐克说。
介入医生的“好朋友” 精准医疗利器造福患者
“我们团队为一位肝癌术后复发的患者,制定了介入消融治疗的策略。但其病灶位置特殊,超声和CT扫描都难以去确定病灶位置和边界。在这台磁共振系统引导下,我们能很清晰的明确病灶位置、大小和周围毗邻结构,安全顺利地完成了微创消融治疗,治疗效果也很满意。”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影像科介入放射亚专科主任鲁东介绍,在磁共振引导下进行介入手术,医生和患者都不用再担心X线下的电离辐射,医生不用再穿上重达二十多公斤的铅衣,轻装上阵,手术操作更便利。
从今年一月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正式投入临床使用以来,“白胖子”已经帮助医生团队为70多位患者解除了病痛和疾病困扰。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检验和人机磨合,这个“大家伙”在肿瘤消融介入治疗以及血管、非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已经充分展示了优势。
今年四月,国内多位磁共振介入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白胖子”进行了临床鉴定,认为它“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产高场强介入型磁共振的空白。”
“大孔径磁共振精准微创治疗系统既有利于患者,也是医生的好帮手,期待团队进一步加强临床研发应用力度,在更多医学领域造福人民健康”。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肝胆外科刘连新教授表示,医院近年来坚持以“科大新医学”为引领,持续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医院,医工协同创新是重要抓手,期待有更多尖端的创新医学装备特别是国产医学装备在医院投入应用、造福患者。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雅雯 通讯员 方萍 方雯 黄歆
责任编辑:牛瞳
值班主任:陈彦文
值班编委:刘刚